武京闵、蒋重跃、刘瑞生: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三人谈”
发布人:administrator 发布时间:2013/9/8 16:38:46  浏览次数:18365次
【字体: 字体颜色

武京闵、蒋重跃、刘瑞生: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三人谈”

【核心提示】《中国社会科学报》就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问题采访了武京闽 蒋重跃 刘瑞生,他们共同认为,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客观上基本能够反映期刊学术水平,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要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原文载:《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 9 4 日第 497

一、学 术期刊评价体系客观上基本能够反映期刊学术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当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是否公平?

武京闽:我国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主要是使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学术期刊进行遴选,能够进入核心期刊要目或来源期刊的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应该是比较高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该学科发展的最高水平。当然,并不是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上发表的每一篇文章的学术质量都很高,鱼目混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公正性有诸多非议,这主要是因为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功能被曲解和异化,出现“以刊评文”的现象,用于业绩考评、职称评定、岗位聘用、晋升工资等级,以及学位授予、就业等方面,对论文质量和水平的要求则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个别学术期刊在利益的驱使下,放弃了职业操守,降低用稿标准,滥收版面费。利字当头,无论是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还是学术期刊本身,都有可能逐渐失去纯净的学术的味道,使学术评价庸俗化。正是由于制度因素和寻租行为的共同作用,人们对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的重视程度在一定意义上超过了对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关注。

在目前的情势下,我们需要更为完善、科学、公正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而如何客观、理性地认识和运用评价结果也同样重要。

蒋重跃:关于学术期刊评价的问题,目前的情况是多种方法并存、莫衷一是,主要有影响因子、文摘率、核心期刊等。

影响因子只是提供一个基础数据。它的最大问题是以刊为计算单位,对于不同学科论文不加区别,给评价造成一定误导。有的期刊为了提高影响因子,盲目加大应用型社会科学论文的刊发比重,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文摘率往往也被用做评价标准。这个标准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水平。但也不排除具有主观性的缺点,而且它的覆盖面有限,许多刊物没有论文入选,自然也就排除在评价之外。

核心期刊评选考虑到了更多的一些因素,比如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数据的绝对值和相对意义等,因而具有综合评价的特点,这是它的优点所在。不过,由于进入核心的期刊只是极少部分,这是它不如影响因子评价之处。

总之,影响因子、文摘率、核心期刊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如何让所有期刊都得到公平的评价,设计一套更为合理的评价标准或体系实在是当务之急!

刘瑞生: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公平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学术发展社会背景和研究土壤中出现的这种特定现象,如果用一种绝对的、抽象的公平观去批评当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于其本身就是极不公平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来谈论这个问题,应该从纵向、辩证、综合和动态的视角来讨论,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当代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更具建设性地推进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对该问题的思考,也才能真正地促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向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第一,纵向来看,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数量逐渐增加、方法不断改进。这些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期刊的整体理性发展。

第二,辩证来看,尽管当前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存在一些弊端,但试想,如果没有评价体系,“暗箱”操作的弊端更大,在遏制学术腐败方面,有评价体系总比没有评价体系要好得多。

第三,综合来看,尽管目前对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公平性存在诸多非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客观上还是基本能够反映出期刊的综合学术水平。

第四,动态来看,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处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和发展过程中,绝对的公平难以实现。关键在于,随着社会大系统和学术大环境的优化,当前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要不断调整,以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和公平程度。

二、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衡量标准是什么?由谁来评价?

武京闽:衡量学术期刊优劣的主要指标应该是能够反映期刊所刊发文章的学术水平以及增进学术期刊整体影响力的因素。《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1版认为核心期刊是“刊载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也就是说,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仅是从文献分布的角度对期刊的一种遴选,而不是对学术期刊质量的完整评价。因此,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不应该也不能成为论文学术质量和期刊学术水平的唯一认定工具。

科学、公正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其评价主体应该是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要避免出现一边批评评价体系扭曲了学术期刊发展的正常秩序,破坏了学术生态,一边又在刻意地去追求高被引频次和高转载率,要参与甚至主宰学术期刊评价的现象。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会掺杂进被评价者对个体利益的诉求,使得评价结果偏离公平的轨道。

我认为对学术期刊的评价还是应该建立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多年的实践证明,目前学术评价体系所采用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转载量、转引率、半衰期等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反映学术期刊所刊发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期刊的整体影响力的。可以由精于文献计量分析的专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共同进行评价,即人们常说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蒋重跃:学术期刊是“学术”和“期刊”的合二为一,因此,学术期刊评价标准就应该是学术和期刊两个方面统一的评价标准。

首先,论文学术性的评价应该按照学术界通行的学术标准来进行。这要落实到具体指标上,就要提到影响因子和文摘率。影响因子是全刊的,而各个刊物所属学科不同,很难比较,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数据库中每篇论文的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根据学科从业人员和读者数量,设计相应的权重;同时,结合文摘篇次等其他因素,把这些数据作为基本评价框架;然后,再组织学科领域的专家作会议或通讯评审。这里要注意:影响因子和文摘率与专家评审不是矛盾关系,而是渗透关系。

其次,如何评议期刊?这与单纯评议论文的学术含量显然有所不同。具体说,就是需要在刊物定位、栏目设计、选题策划、稿源组织、制度建设、流程安排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工作,也是术业有专攻的。多年来,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组织领导和积极协助下,高校学术期刊界的评优活动和教育部名刊工程的评选工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

刘瑞生: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有三个大背景值得注意。第一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术刊物的学术规范性、导向性需求急需新的评价体系;第二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学界和社会对于中国学术成果的发展有较高的期待;第三则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自身的发展,把对研究成果的重视简化为工具性的评价。

在这种背景下,易于操作的基于量化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应运而生。并且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完善,在国内学术界获得了“约定俗成”的认同度。这些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优势和弊端都很明显。

我个人认为当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衡量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事业的真正繁荣发展。在这方面,有三点值得重视。

第一是要在充分借鉴西方期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已经部分借鉴西方,但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要充分发挥中国智慧,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第二是要立足长远,降低功利性,构建能够促进中国学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目前,中国的学术发展要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方能真正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因此,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年度成果考核和晋升职称的工具。

第三是要在量化的基础上构建多元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不能完全否认量化的学术评价体系,但一定要改变唯量化和简单量化的评价体系。要构建多元的符合学术特性和发展规律的期刊评价体系。

至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主体,我个人认为学术性的标准只有内行人才能把握。所以对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其最重要的主体应该是真正的学术同行。绝不能把复杂的学术评价权力完全让渡给“工具”,更不能让外行或假内行来掌控学术评价。

三、 要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确保评价体系的公平性?

武京闽:要保证评价体系的公平,首先要求所采集的样本和使用的数据尽可能地准确无误。个别期刊为了追求高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要求作者不恰当地引用本期刊的文献;或者暗地里结成联盟,互相引用。对这些不正当的行为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其次,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应用性、现实性较强的学科转载率和影响因子明显高于以基础性研究为主的学科,因此对于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的评价数据应该进行分类比较。再次,在对定量结果进行定性判断时,要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不正当干预,这就要求有一批客观、公正的高水平学科专家参加进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术期刊评价回归其本源,还其本来面目,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学术期刊评价结果。

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做的最多的是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对各学科的学术期刊进行排名,而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却很不够。今后应该加强对学术期刊评价中相关指标的分析,深入研究指标所反映出期刊发展的现状、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发展方向,从而引导学术期刊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扩大期刊在学科研究中的影响力,促进我国学术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蒋重跃:要保证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大概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选好人才,确定标准。一是选好学科领域同行专家,按照学科领域学术规范做好评议。二是选好办刊领域同行专家,按照编辑规范做好评议。

第二,制定程序,严格遵守。一是评刊程序,要保证专家有足够的时间,对期刊有足够的了解。二是复核程序,要严格、缜密,真正起到审核、监督的作用。三要合理分配学科评议与编辑评议的权重,尽可能地保证评议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第三,数据为本,综合评价。数据其实也有专家评议的性质,比如文摘率,看起来是数据,可实际上是以学科领域相同的文摘专家的选择为基础的。引用率也是如此,学术期刊论文的引用者一般都是同行研究者,而引用数据又恰恰来源于其他学术期刊。即使是下载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行评议的性质,学术期刊论文的网上阅读者很大一部分应该是有一定学术背景的学者。所谓影响因子,所反映的也大多是同行学术研究者的看法。具体而言,数据可以作为评议的框架使用,而参加会议评审或通讯评审的专家只起到补充和调节的作用。由此形成的综合评价,应该可以反映期刊的实际情况。

刘瑞生: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其本身是工具性的,是受到很多因素制约的。特别是在实践中,既然采用评价体系,人们必然期待这种工具性的评价体系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其评价的价值,而一旦其存在较大偏差,就必然受到质疑。确保评价体系的公平性,我认为要有宽广的视野。

从宏观来看,这个体系要能发挥导向作用,保证其评价的结果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经过这个体系评价出来的优秀成果能够代表中国最高学术水平,让优秀期刊成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

从中观来看,这个体系要着眼于创新、着眼于实践,要能甄别出来那些研究真问题、在方法和观点上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从微观和机制上来看,目前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学术标准,要确定学术门槛,要区别学术和非学术论文,要有起码的学术规范界定,要先把那些学术不端的成果剔除出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个评价体系就不能实现最低层次的公平。

四、 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将会更加规范

《中国社会科学报》:最近国家出台规定,报刊质量评估由期刊协会承担,这对未来期刊评价体系有什么影响?

武京闽:相比我国,欧美等国政府部门对期刊的管理力度较弱,规范出版经营活动、评审监督出版物的内容、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自律、组织出版物的评奖、出版人员培训、组织书展、交流出版信息、开展出版研究等工作都是通过行业协会来完成的。这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期刊综合质量评估的职责转由期刊协会承担,一方面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调整的一个成果,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应该说,这是我国期刊管理制度的一个进步。

期刊综合质量评估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有所不同,是面向所有期刊的,反映的是期刊各方面的情况。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其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只是期刊综合质量评估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综合质量评估还应包括期刊的印装质量、编校质量和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等指标。期刊综合质量评估已经开展了几年,获得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还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需要经过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将有利于中国学术期刊健康成长,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繁荣与发展。这也是学术期刊编者所期盼的。

蒋重跃:一定会有影响,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

其一,提高报刊评价的专业化水平。要做好报刊综合质量评估,一定要重视并突出报刊业评价的专业化水平。由报刊社团组织来承担评估职责,有利于发挥行业协会的有利条件,从而提高评价的专业化水平。

其二,完善报刊评价的业务规范。行业协会对报刊的各个专业领域较为熟悉,由行业协会承担职责,有利于研究、遵守并逐步完善行业中各个报刊领域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的业务规范,有利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建设。

其三,通过更好的评价工作反映报刊业包括学术期刊的实际情况。作为报刊行业的社团组织,报刊行业协会更了解本行业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对不同报刊系统,包括学术期刊的了解更加深入、具体,由行业协会承担评估职责,更能够反映实际情况,有利于政府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

刘瑞生:期刊的学术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迄今为止,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论文期刊的学术水平这一角度制定过标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的这个文件,是符合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现实的。

对于未来的期刊评价体系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评价主体会发生改变。即将可能会由内行人参与到报刊的评价中,尤其是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同行、内行的主体作用将增强。

二是评价体系会走向规范。期刊评价乱象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三是评价机制将会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

当然,学术期刊的评价,要根据学科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要采用量化、同行评议、读者监督等多种方式“齐头并进”。


联系信息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安徽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241000
文科学报网址:http://hss.ahnu.edu.cn/
理科学报网址:http://ns.ahnu.edu.cn/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安徽师范大学 邮编:241000
网址:http://journal.ahnu.edu.cn/